氣溫下降容易皮膚癢?專家教你保濕關鍵與改善方法

更新日期:2025/05/25  文字編輯:Money  圖片來源:ChatGPT
130
網友評分 (共9人參與)

天氣轉冷,許多人開始感受到皮膚乾癢、脫屑甚至紅疹的困擾,這種被稱為「冬季癢」的現象,其實是醫學上的「缺脂性濕疹」。隨著氣溫下降,空氣濕度降低,皮膚的天然油脂屏障變得脆弱,水分流失加速,導致角質層受損。根據皮膚科專家指出,冬季皮膚問題不僅與環境有關,日常習慣也扮演關鍵角色。本篇報導將從生活風格角度,結合專業建議與實用技巧,幫助讀者在寒冷季節維持肌膚健康。
氣溫下降容易皮膚癢?專家教你保濕關鍵與改善方法
 

冬季癢的成因:環境與習慣的雙重挑戰

當氣溫驟降,空氣中的濕度隨之下降,皮膚的皮脂分泌量減少,導致保護層變薄,水分容易流失。這種現象被稱為「缺脂性濕疹」,也就是俗稱的「冬季癢」。除了天氣因素,生活習慣也會加劇問題。例如,長時間待在暖氣房、過熱的洗澡水溫或過度清潔,都會破壞皮膚的天然油脂屏障,使乾癢問題惡化。專家表示,了解成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


保濕是關鍵:選擇適合的產品

為了對抗冬季乾癢,保濕是首要任務。皮膚科醫師建議,選擇含油量較高的乳霜或軟膏,成分應盡量單純,避免含有酒精或香料等刺激性物質。洗澡後立即塗抹保濕產品,能有效鎖住水分。含有尿素、乳酸或神經醯胺的產品對修復皮膚屏障尤其有效。此外,每天至少塗抹兩次,特別是在乾燥的清晨與睡前。


洗澡習慣調整:溫和對待肌膚

過熱的洗澡水溫與含皂鹼的清潔產品是皮膚乾癢的隱形兇手。專家建議將水溫控制在攝氏37度左右,並使用溫和、無皂鹼的洗液。洗澡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,以免過度去除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。浴後輕拍而非擦乾身體,能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刺激。


居家環境管理:保持空氣濕潤

乾燥的室內環境會加劇皮膚水分流失。使用加濕器可將室內濕度維持在40%至60%之間,有助於減輕乾癢症狀。同時,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暖氣或空調直吹的環境中,適時開窗通風也能改善空氣品質,對皮膚健康有益。


飲食與生活習慣:從內而外呵護肌膚

均衡飲食對皮膚健康至關重要。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如鮭魚、亞麻籽油,以及含維生素E的堅果和綠葉蔬菜,能增強皮膚的保水與修復能力。此外,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也能減少皮膚炎症反應,幫助改善乾癢問題。每天喝足2公升的水,更能從內部補充肌膚水分。


衣物選擇:柔軟舒適為首選

冬季衣物應以柔軟、透氣的棉質或天然纖維為主,避免粗糙的毛料或合成纖維直接接觸皮膚,以免加劇摩擦與不適。寬鬆的服裝能減少對皮膚的壓迫,特別適合乾癢敏感的肌膚。


何時尋求醫療協助:別忽視嚴重症狀

如果乾癢持續惡化,出現紅腫、龜裂或滲液等症狀,可能是濕疹或其他皮膚疾病的徵兆。皮膚科醫師可能會開立低劑量類固醇藥膏或免疫調節劑,幫助控制症狀。切勿自行使用含類固醇的藥物,以免引發副作用。


預防勝於治療:打造冬季肌膚防護網

冬季皮膚保養的核心在於預防。透過調整洗澡習慣、加強保濕、優化居家環境與飲食,結合柔軟衣物與壓力管理,大多數人能有效避免冬季癢。專家強調,建立長期保養習慣比臨時治療更能讓肌膚在寒冷季節保持柔嫩潤澤。

 

天氣變冷為何容易皮膚乾癢

・氣溫下降、濕度降低,導致皮膚水分流失
・皮脂腺分泌減少,油脂保護層不足
・喝水量減少,身體內外皆缺水
・長時間待在乾燥室內,空氣缺乏濕度
・過度清潔或使用熱水,破壞皮膚屏障
・衣物摩擦、材質粗硬易刺激肌膚

常見冬季癢症狀

・皮膚乾燥粗糙、脫屑
・刺癢感明顯,甚至出現紅疹、丘疹
・抓癢處容易發紅、龜裂
・嚴重時發展為濕疹症狀

日常緩解與預防方法

・補水保濕:多喝水,使用高油脂保濕乳霜
・減少刺激:溫水洗澡、使用溫和清潔產品
・加強環境濕度:使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潤
・穿著注意:選擇柔軟、透氣的棉質衣物
・飲食與習慣:忌辛辣油炸、減少壓力、多運動促進循環
・嚴重時就醫:出現濕疹、發炎或搔抓傷口應諮詢醫師

保養小提醒

・洗完澡立即塗保濕乳鎖水
・避免熱水長時間洗澡
・睡前加強保濕,勿抓癢處
・遠離清潔劑、香精與化妝品等過敏原
・攝取Omega-3與維生素E等潤膚營養素

追蹤 Kirakacha 去啦!官方LINE@ https://lin.ee/nRFduep
追蹤 Kirakacha 去啦!官方LINE@

 

追蹤 Kirakacha 去啦!官方粉絲團 facebook.com/KiraKacha.GO

你喜歡這篇文章嗎?
你覺得這一篇報導是否對你有幫助,五顆星為十分有幫助
(給編輯一點鼓勵)
你可能也會喜歡
132
網友評分 (共8人參與)

新冠疫情升溫!專家籲速打 JN.1 疫苗防重症危機


面對新冠疫情再度升溫,台灣正迎來新一波挑戰。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數據,第20週(5月11日至17日)全國新冠門急診就診人次已達19,097人,雖低於去年同期,但疫情擴散趨勢明顯。專家呼籲民眾提高警覺,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,應盡速接種最新 JN.1 疫苗,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。為協助民眾快速掌握疫情動態與防疫措施,本報導整理最新資訊,提供清晰指引,幫助全民共同抗疫。疫情現況:病例攀升,重症
網友評分 (共8人參與)
132
2025/05/24 | 編輯 Money
212
網友評分 (共15人參與)

糖尿病前兆出現可逆轉?掌握三多一少遠離高血糖危機


在台灣,糖尿病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危機。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數據,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 230 萬人,相當於每十人就有一人受影響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與飲食習慣改變,糖尿病發病年齡逐漸下降,20 歲確診的患者平均壽命可能縮短 5 年。然而,專家強調,認識糖尿病前兆並採取健康生活方式,能有效預防疾病惡化,甚至逆轉病程。以下將深入探討糖尿病的徵兆、風險與實用預防策略,幫助民眾守護健康。什麼是糖尿病前兆?
網友評分 (共15人參與)
212
2025/05/23 | 編輯 Money
167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
起床頭痛、麻木、心悸?8大原因與改善秘訣揭秘


早晨醒來,頭痛、心悸、口乾舌燥或手腳麻木讓你感到不適?你可能以為這只是睡姿不良、冷氣太強或疲勞累積,但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在發出的健康警訊。根據醫學研究,早上頭痛與心悸、口乾舌燥、手腳麻等症狀可能有共同的生理根源,如血管擴張、氧氣供應不足或神經調節異常。明悅中醫診所院長黃獻銘指出,這些早晨不適往往相互關聯,反映身體的整體健康狀態。本篇報導整合中醫與西醫觀點,詳細解析早晨頭痛的8大原因,並將其與其他症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167
2025/05/22 | 編輯 Money
127
網友評分 (共8人參與)

小心食物過敏!衛福部新制11項過敏原標示助你安心飲食


你是否曾在用餐後感到皮膚發癢、腹瀉,甚至呼吸困難?這些可能是食物過敏的警訊。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告,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已更新,新增至11項常見過敏原,幫助消費者清楚辨識潛在風險。隨著飲食安全意識提升,這項政策不僅保障健康,也讓你更輕鬆選擇適合的食品。本文將深入解析食物過敏的影響、新規定的內容,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預防過敏反應。什麼是食物過敏?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對特定食物成分產生異常反應,可能引發輕
網友評分 (共8人參與)
127
2025/05/21 | 編輯 Money
265
網友評分 (共20人參與)

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侵襲性攝護腺癌,揭開男性健康的隱形危機


美國前總統拜登於2025年被診斷罹患侵襲性攝護腺癌,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,屬第四期癌症。這一消息震驚國際,同時也讓攝護腺癌這一男性常見疾病重新受到關注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,攝護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癌症,台灣每年新增約5000例,死亡率更逐年攀升。拜登的病例因其高風險特性,凸顯了篩檢與早期介入的重要性。什麼是侵襲性攝護腺癌?了解格利森評分拜登的病理報告顯示其格利森評分達9分,屬高風險等級。格利森評分
網友評分 (共20人參與)
265
2025/05/20 | 編輯 Money
115
網友評分 (共7人參與)

天氣變化引發身體痛?5個秘訣提升健康生活品質


每當季節更迭或陰雨連綿,身體總像個敏銳的氣象站,頭痛、關節痠痛、疲倦感接踵而至,彷彿在提醒你天氣即將轉變。這些不適不僅干擾日常作息,還可能讓你心情低落。科學研究顯示,簡單的生活習慣調整就能有效緩解「天氣痛」,幫助你找回舒適與活力。這篇報導深入探討天氣痛的成因,並提供實用建議,讓你在天氣變化時也能保持最佳狀態。什麼是天氣痛?「天氣痛」是由日本醫學博士佐藤純提出的概念,專指因氣壓、溫度、濕度變化引發的
網友評分 (共7人參與)
115
2025/05/18 | 編輯 Money
182
網友評分 (共11人參與)

益生菌怎麼選?益生菌的驚人功效與正確吃法


你是否曾經因為腸道不適、免疫力下降或情緒低落而困擾?這些問題可能都指向一個關鍵:你的腸道健康。近年來,科學家發現腸道被稱為「第二大腦」,它不僅影響消化,還與免疫系統、心理健康息息相關。一項研究顯示,超過70%的人口正面臨腸道菌群失衡的問題,而這可能正是你健康拼圖中缺少的那一塊。這篇報導將帶你深入了解益生菌如何成為健康生活的關鍵,揭開科學背後的真相,讓你學會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,並透過簡單的日常
網友評分 (共11人參與)
182
2025/05/17 | 編輯 Money
215
網友評分 (共15人參與)

別等肺癌晚期後悔!免費篩檢搶救90%存活率,LDCT揭肺癌隱藏危機


你是否曾經因為健康問題而感到無力?或許你身邊有人正在與疾病抗爭,卻因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遺憾。肺癌,這個全球及臺灣癌症死因的「頭號殺手」,每年奪走無數生命。然而,現在有一項改變命運的機會正向你招手:透過簡單的檢查,你可能在疾病悄然來襲前,搶先一步保護自己與家人。這篇報導將帶你深入了解一項正在改變無數人生命的健康行動,揭開提升存活率的秘密,讓你不自覺地想一探究竟,繼續閱讀下去。肺癌威脅無處不在:為何
網友評分 (共15人參與)
215
2025/05/14 | 編輯 Money
160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
食道癌9成男性受害!專家揭6大防癌生活秘訣


你是否知道,食道癌正悄悄威脅著無數人的健康?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,台灣每年有近3,000人新診斷食道癌,其中男性占9成,菸、酒、檳榔更是推手。這不僅是數字,而是攸關生命的警訊!本篇報導將帶你深入了解食道癌的風險因子、預防秘訣與早期警訊,幫助你和家人遠離這致命威脅。從飲食到生活習慣,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行動,守護健康人生。食道癌為何偏愛男性?數據揭露真相國民健康署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,食道癌新發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160
2025/05/11 | 編輯 Money
140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
更年期保健四字訣公開!熟齡女性預防三高這樣做


女性進入更年期後,身體與心理都會面臨不少轉變,尤其在熟齡階段,更容易受到三高風險影響。根據國民健康署指出,45至64歲的女性,高血壓、高血脂與高血糖的盛行率顯著高於年輕族群,提醒所有熟齡女性應重視日常保健與健康監測。為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、預防三高問題,國民健康署推動「心、動、舒、食」四字訣,從情緒、運動、飲食到壓力調節提供實用建議,成為熟齡女性健康生活的指南。更年期女性常因荷爾蒙變化導致身體代謝改
網友評分 (共10人參與)
140
2025/05/09 | 編輯 Money
167
網友評分 (共11人參與)

你今天喝夠水了嗎?75公斤男生、55公斤女生一天該喝幾瓶水?專家教你正確補水量


天氣一熱就容易覺得疲倦、沒精神嗎?別懷疑,問題可能出在「你喝太少水」!根據營養學與公共健康專家的建議,成年人每日應依據自身體重來補充足夠的水分,而不是套用「八杯水」這種已過時的通用口號。實際上,人體每日所需的水分量與「體重」密切相關。醫學營養公式指出,成人每日應補充的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乘以30到40毫升的水。換句話說,一位75公斤的男生,每天需要約 2250至3000ml 的水,而一位55公斤的女
網友評分 (共11人參與)
167
2025/05/08 | 編輯 Money
207
網友評分 (共14人參與)

葉酸食物大公開!每日攝取量與健康益處一次懂


葉酸,學名維生素B9,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。它在紅血球生成、胎兒發育及生理機能調節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然而,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或儲存葉酸,必須透過日常飲食攝取。尤其對孕婦而言,葉酸更是確保胎兒健康發育的必需營養素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葉酸的功效、每日建議攝取量,以及常見的天然食物來源,幫助你輕鬆補充這一健康基石,打造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。葉酸的健康益處:不僅限於孕婦葉酸對人體的貢獻遠超乎想像。它促進紅血
網友評分 (共14人參與)
207
2025/05/06 | 編輯 Mon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