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加上飲食精緻化,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,許多民眾在季節交替或情緒激動時,常會感到胸口一陣悶痛。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張效煌醫師指出,這很可能是心臟發出的求救訊號,醫學上稱為狹心症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冠狀動脈心臟病。當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因為血管斑塊堆積而出現堵塞時,心肌會因為缺氧而引發胸痛與壓迫感,若不及時處理,恐將演變為致命的心肌梗塞。

張效煌醫師談狹心症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關聯
針對狹心症的成因,張效煌醫師解釋,主因在於心臟血管通道變窄,導致血液無法順利輸送氧氣至心肌,這類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心絞痛與心肌梗塞。民眾若發現自己不明原因出現胸悶、呼吸困難或胸口像被重石壓住的感覺,這往往是血管正在堵塞的警訊。張效煌醫師強調,這時心肌接收的血液量減少,心臟為了維持運作會發出疼痛訊號,提醒身體主人必須立刻停止當下的活動並尋求醫療協助。
分辨三種心絞痛類型以預防心肌梗塞
臨床上將心絞痛分為3種類型,張效煌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症狀特徵來自我檢視。第1種是穩定型心絞痛,特徵是發作頻率規律,通常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波動時發生,休息後症狀即可緩解。第2種是不穩定型心絞痛,這類症狀發作無預警且強度比穩定型更強,即使在休息狀態也可能發作,是心肌梗塞的高度危險群。第3種則是變異型心絞痛,通常發生在休息或睡眠時間,且伴隨嚴重的心律不整,每一種類型都不可輕忽,出現徵兆應儘速就醫。
透過專業檢查診斷狹心症的嚴重程度
若懷疑自己患有狹心症,張效煌醫師表示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精密的診斷方法。最基礎的是靜態心電圖,醫師也會安排運動心電圖來觀察心臟在負荷增加時的變化。若需要更深入的資訊,核子醫學檢查與冠狀動脈攝影則是更精確的選擇,透過影像技術,醫師能清楚看見血管堵塞的位置與程度,這對於後續的治療計畫至關重要,建議高風險族群應由心臟專科醫師進行評估。
落實6大生活習慣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
預防勝於治療,想要遠離狹心症的威脅,張效煌醫師認為日常生活的調整是最根本的解方。首先必須嚴格控制三高,將血壓、血糖與血脂維持在標準數值內,同時要戒除抽菸習慣,因為菸害會直接損傷血管內壁。飲食方面應採取健康飲食原則,多攝取蔬果並減少油鹽糖的攝取,搭配規律運動能強化心肺功能。此外,適時舒緩生活壓力與定期回診追蹤,也是保護心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。